经现场核查,确有部分企业存在违法取水行为,我局已依法作出处理处置”。这是修水县检察院收到的一份检察建议回复函,也是该院水资源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运行以来交出的首张亮眼成绩单。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深刻重塑着社会治理环境和现代公共生活。但如何能让海量沉睡数据“开口说话”,成为赋能法律监督的利器?今年3月,该院在开展鄱阳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中,针对违法取用水资源线索发现难、取证难的实际,通过关联行政执法数据,以跨部门、跨行业横向延展类比方式搭建了水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数千条用水、用电、产能数据交织碰撞、分析对比,一项又一项企业理论年耗水量与实际自来水用量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的异常因子,以及未办理取水许可证又未使用自来水的异常因子便悄然浮出水面。经初步筛查,办案人员发现十余家企业用水数据存在明显异常。通过随机抽取一家企业现场核查,发现该公司存在擅自建设拦水坝、在河道内非法取水用于生产经营的情形,涉嫌违法抽取水资源,导致水资源受损、水资源费流失,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根据数据对比与现场核查情况,修水县检察院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向主管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全面履行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

收到检察建议书后,主管部门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开展非法取水整治活动,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对相关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查实部分企业存在私设取水口进行非法取水的情形,年非法取水量达56000立方米。主管部门通过下发整改通知书、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追缴水资源费等方式积极履职。
运用水资源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揪出“藏”起来的非法取水口,助力水资源费“颗粒归仓”,是该院数字赋能法律监督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院积极抢滩数字检察新蓝海,先后培育出“数智益检”、机动车维修店废机油处置等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持续推动数据与履职深度融合。“打通数据壁垒,让异常情形‘无处遁形’,也让案件线索‘自动上门’,法律监督模型正逐步为司法办案插上数字化翅膀。”该院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说到。